女子穿刺后死亡,谋财害命的医院过度检查几时休
作者:陶舜财经
31岁的北京高校女教师死于一次穿刺检查。
一个如花似玉、活蹦乱跳的生命,在这大好年华突然死去,仅仅是因为肺结节,有医生怀疑可能是早期肺癌,打算先做穿刺检查以确认是否得病,结果非常不幸,死后被确认没有肿瘤细胞的她,却在穿刺检测的过程中导致了重大医疗事故,抢救53天之后死掉了。
穿刺是在2022年12月4日做的。经鉴定,毛星星的死亡原因为胸膜反应引起心脏骤停,周围肺组织未见肿瘤细胞。
直到2024年6月11日,医疗事故的事实被确认了。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出具鉴定结论称,海淀医院的医疗行为存在医疗过错与过失,其中医疗行为的过失与患者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,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。
穿刺是入侵身体的检测,用一根比较大的针去提取体内的细胞进行检测,如果不是严重怀疑有病,是不应该采取这种破坏式的检测的。
媒体为了保护隐私,称这个女士为毛星星(化名)。一些专业医生分析认为,毛星星死于胸膜反应。“当年学胸腔穿刺时,教材和老师们,都专门提到,需要重视这个反应。对于这个胸膜反应,做穿刺之前,需要和患者充分沟通,签署知情同意书,做的时候发现有反应,需要及时停止手术,进行相应处理。如果术前没有沟通好,术中处理胸膜反应不及时,最后出现悲剧后果,就要承担相应责任了。”
关于穿刺术,有良知有学养的医生都是会强调,谨慎采用,能避免则避免。
在现实中,医者良心的个体是有的,但是目前医院的整体组织形态和利益格局,决定了医院的相关科室在很多时候没有站在科学这边,而是基于和患者之间的信息差,由于患者不具备科学头脑、医学知识以及患者在得病后的无助和求生状态,人为地提高了穿刺检测的使用次数。
我自己也带孩子看过病。在那过程中,我发现,一定程度上,医院为了培训年轻医生对于各种操作的熟悉程度,其实是有意识地在增加穿刺检测的概率。我问过一个省级儿童医院的科室,像你们科室一天有几次穿刺,他们告诉我,有两三次。这个频率是极高的。说明在那个医院仅仅那个科室,每天就有两三个孩子遭受不必要的痛苦。
有经验的医生知道,很多穿刺都是不必做的。但是站在一个科室主任的角度看,他需要不断培养年轻医生,那就需要有“病人”给他们去练习。
现实就是这么残酷。
大量事实证明,穿刺后被确认为他们怀疑的那种疾病的概率,是非常低的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大部分穿刺都是不必要的。白白让患者及家属承受了痛苦。
回到本文提及的死亡事故。有专业医生指出,该事件中的教师完全不需要做肺穿刺。根据多个权威医学组织,包括美国胸科医师学会(ACCP)、美国放射学会(ACR)及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(NICE)的指南,对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低风险实性肺结节,以及所有小于6毫米的亚实性结节,一般建议无需进行常规影像学随访,除非存在其他临床指征或高风险因素。
《陶舜财经》旗帜鲜明地指出:在中国,患者及家属需要自行学习和研究相当多的医学资料,包括欧美的医学资料,当自己被判断可能得了某种疾病需要做有危险性的检测的时候,一定要打起精神,先不要答应,先缓冲几天。
利用那段缓冲的时间,让自己和家属去做研究,去做专业咨询。
那种认为自己已经来到了医院,所以一切都听命于医院和医生的心态,是非常愚蠢的。
在现代医学这里,已经没有神医,最好的医生,是能够用科学头脑去做决策的人,而每一个决策,都是自带风险概率的。
将来,医院的很多诊断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,医院最重要的科室可能就会只剩下各种血样和试剂的检测室,而最好的医生,是去复核AI诊断的合理性和准确性。
你自己留出时间进行研究和学习,是极为必要的。
我曾在孩子住院的时候被医院欺骗而做了不必要的穿刺检查,那件事情让我明白,当我独立思考的时候,就要坚持到底,因为这是科学精神。后来我自己住过一次院,那次住院之前我就研究了大量的医学学术资料,先行搞明白了住院的必要性和手术的全流程以及成功概率。
穿刺是为了判断是否有癌症和白血病之类的恶性疾病。像这种疾病,一旦得了,晚几周知道又能怎样?可是如果没有得,却冒着生命危险去挨痛苦的穿刺,那就会后悔终生了。
这就是我给中国病人,在逻辑上的经典建议,这些建议既基于科学思维,也基于我自己的经历。
在穷尽一切健康合理的检查之前,不要答应穿刺的要求。哪怕医生威胁你,你也要随时明白,有些时刻,医院方面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你的利益,才决定要办那些事。
只有你自己,才是自身性命和利益的守门员。
本文不开打赏,觉得有用请转发给你关心的亲友,他们会感谢你
陶舜财经——你每天的醒脑陪伴
荐读